云南省疾控中心专家答疑:如何预防奥密克戎病毒?

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优势流行株,其传播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近期国内多地发生本土疫情,背后“元凶”就是奥密克戎变异株。近来天气转暖,随着旅游、开学等出行高峰的来临,人员流动性大,疫情传播扩散的风险较高。


奥密克戎病毒从哪来?

与其他新冠肺炎毒株有什么区别?

如何科学预防?

针对奥密克戎疫情防控的相关问题云南省疾控中心专家进行了答疑

↓↓↓


Q
什么是奥密克戎?

A: 在2021年11月9日,南非首次从病例的样本中检测到了一种新冠病毒B.1.1.529变异株。短短2周的时间,该变异株就成为了南非新冠感染病例的绝对优势株,增长非常迅猛。11月26日,WHO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取名希腊字母Omicron(奥密克戎)变异株。目前,已经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了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病例,2021年12月9日首次输入我国内地。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新冠流行优势株。


Q
奥密克戎毒株与其他新冠肺炎毒株有什么区别?

A: 第一个特点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容易造成多点散发或者是集中暴发,短时间之内发展成为局部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大。第二个特点是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症状相对较轻。一方面,是由于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产生的细胞免疫功能尚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率较弱,但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老年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等特殊人群,感染后罹患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仍然较高。第三个特点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隐匿性更强,多数病例感染后症状比较轻,甚至是无症状感染,导致感染者不容易被及时发现。这也给我们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Q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预防?

A:戴口罩仍然是阻断奥密克戎传播的有效方式,即使已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或者是加强针接种的情况下,也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佩戴口罩。此外,还要勤洗手和做好室内通风。一定要减少非必要的外出,尤其是尽可能减少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并且要加强旅行途中的个人防护,降低感染的几率。接种疫苗加强针仍然能够增强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保护力,减少感染后重症及死亡的发生。所以,符合强化免疫条件的或是尚未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要尽快接种新冠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仍然有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不能熬夜。另外,公众要做好个人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比如说发热、咳嗽、呼吸短促等症状,就要及时监测体温,主动就诊。


Q
如果发现了疑似新冠肺炎的症状,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做?

A: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把新冠肺炎的十大症状,编成了一首顺口溜,提醒大家做好防护,警惕新冠!“发热干咳没力气,鼻塞咽痛流鼻涕,肌痛腹泻结膜炎,嗅味减退要警惕。”如果公众出现以上症状,请及时到就近的正规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就诊,并且主动报告有无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就诊期间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温馨提示如下↓↓↓


积极完成新冠疫苗接种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能力较其他变异株有所增强,但对现有疫苗并未完全出现免疫逃逸,即现有疫苗仍有保护效果,特别是能降低发生肺炎的风险,进而减少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加强免疫对奥密克戎株的突破感染具有抑制效果,可降低奥密克戎的再传播能力。在此前天津、安阳的奥密克戎疫情中发现,完成疫苗接种6个月内,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生肺炎(普通型及以上)的风险降低了60%。在密接人群中,加强免疫较基础免疫可使奥密克戎的突破感染率降低3倍以上。因此,建议广大群众,尽早尽快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及加强针接种。


减少人员流动及聚集

合理安排行程,减少不必要出行,鼓励以线上会议代替出行、聚餐、会议、培训班等线下聚集性活动,千万不要因所在城市或目的地城市暂未出现疫情而放松警惕。若准备跨地区出行,可提前拨打12320公共卫生热线,了解当地的疫情形势和防控政策。如无必要,不建议出境和前往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滇人员,应主动向社区进行申报。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感染后易引起重症的人群,不建议出行。学校开学后要做好晨午检和体温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健康情况,如有必要,校园可实行封闭式管理,强化阵地意识,用最严格的措施把好校园入口关,守住校门第一关,严防疫情输入校园。


坚持良好卫生习惯

加强个人防护,坚持佩戴口罩,居室内加强通风,坚持勤洗手、公筷制、分餐制、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进出交通场站主动出示健康码并配合工作人员做好体温检测,乘坐交通工具要遵守秩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如果无法及时洗手,应用免洗手消毒剂清洁双手。做好自身及家人的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可疑症状时,做好个人防护及早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


小布在此倡议大家要加强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坚持扫码测温勤洗手、多通风、不聚集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和1米线社交距离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来源:昆明发布

排版:孟虹惠

审核:杨璐